资讯

这项研究针对传统认知模型领域特异性局限,开发了名为Centaur的基础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微调Llama 3.170B语言模型,在包含160项心理实验、超1000万次选择的Psych-101数据集上训练,首次实现了跨领域人类行为预测。该模型不仅超越领域特异性认知模型(如prospect theory),其内部表征与人类神经活动更趋一致,为建立统一认知理论提供了新范式。
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西南地区甘棠箐遗址发现35件距今36.1-25万年的木质工具组合,包括挖掘棒和手持尖状器。这些非狩猎用途的植物加工工具填补了东亚早旧石器时代木质工具空白,证明木质工具在中更新世东亚古人类适应环境中具有关键作用,挑战了东亚石器技术"原始"的传统认知。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对人类和动物如何通过基于近期信息的试错行为进行决策感兴趣。然而,理解这些行为的传统框架可能忽略了决策的某些现实,因为它们假设我们会在考虑过往经验后做出最佳决策。一个科学家团队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人工智能,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通过使用微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人员的工作详细阐明了驱动个体实际选择的因素——无论这些选择是否是最优的。
为解决迁徙有蹄类动物路线传承机制这一生态学难题,研究人员通过追踪16对麋鹿 (Odocoileus hemionus)母女的迁徙轨迹,首次证实三分之二雌鹿会继承母系迁徙路线,而其余个体则依赖自身经验或非母系社会互动建立新路线。该研究揭示早期迁徙经历对终生行为的塑造作用,为文化继承 (cultural inheritance)与个体学习协同维持迁徙行为提供直接证据,对濒危物种保护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
本研究针对口腔种植手术中颏孔 (MF)定位的临床难题,创新性地采用超声 (USG)与锥形束CT (CBCT)对比评估54例患者MF的垂直径及牙槽嵴距离。结果显示USG测量值与CBCT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且男性MF垂直径显著大于女性 (P<0.001)。该研究证实USG可替代CBCT实现精准解剖定位,为规避电离辐射风险提供了临床新选择,发表于《BMC Oral Health》。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团队针对2型糖尿病 (T2DM)与中重度牙周炎的交互作用,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龈下刮治 (SRP)对糖化血红蛋白 (HbA1c≥7.5%)患者具有潜在调控作用,并首次揭示CD4+/CD8+比值在免疫调控中的特异性变化,为糖尿病-牙周炎双向关系提供新证据。
为填补这一空白,来自菲律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 Nueva Ecija 省的农村地区展开调查。他们使用 Nzi 陷阱采集虻虫,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系统评估了当地虻虫种群携带病原体的状况及其与人类的接触风险。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揭示了这一被低估的公共卫生威胁。
本研究针对埃塞俄比亚大麦芽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中部地区小农户市场参与决策及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年龄、教育水平、生产经验等9项因素显著影响市场参与,而教育程度、牲畜存栏等4项因素决定参与程度。该研究为提升当地大麦芽商业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对缓解该国每年数千万美元的麦芽进口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头颈癌 (HNC)是全球第三大高发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超146万例。尽管放疗 (RT)能有效控制肿瘤,但其对口腔组织的副作用长期困扰临床——高达93%的患者会出现唾液腺损伤,导致口腔微生物失衡和牙周组织破坏。然而,中东地区尤其是埃及人群的相关研究近乎空白,这使得当地医疗系统缺乏针对性干预方案的循证依据。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通过药物治疗促进健康老龄化成为关键议题。Sarah N.Hilmer等学者系统分析了治疗药物在疾病预防与管理中的双重作用,探讨了药物对运动、营养等健康行为的影响,并前瞻性地提出靶向衰老机制的gerotherapeutics(抗衰老疗法)开发方向。该研究为优化老年用药策略和开发新型抗衰老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当细胞遭遇亚致死凋亡应激时,部分线粒体会发生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浆内线粒体DNA (mtDNA)异常积聚——这一过程已被证实会触发细胞衰老。最新研究显示,这些衰老的癌细胞还会将mtDNA打包进胞外囊泡中进行释放。这些携带mtDNA的"分子包裹"能精准靶向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
在方法论层面,研究创新性地提出10项跨部门协作建议框架:从建立部门通讯网络、明确共同目标,到设计安全信息共享平台。这些建议直击疫情中暴露的协作痛点,如德国专家反映"与电信部门缺乏预设协议导致接触者追踪延迟",意大利参与者则强调"部门间透明度协议对疫苗分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