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基石投资呈现活跃态势。Wind数据显示,在上半年43宗港股IPO中,逾四成企业获5家以上基石投资者加持,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伴随市场流动性改善与资产质量提升,市场人士表示,基石投资正从“保发行”工具转型成为“抢资产”的抓手。未来,港股有望持续注入优质标的,进一步吸纳增量流动性。
对于港股IPO市场2025年全年表现,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预计,将有80只新股上市融资2000亿港元,融资规模较其在二季度初预判的1300亿港元至1500亿港元大幅提升;新股中预计有25只为“A+H”上市模式,其余大部分来自TMT及消费行业。
上半年新开户人数同比大增、债市和股市向好、海外业务受益于港股市场高景气……日前,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上述多因素助力,上市券商中报业绩有望延续一季度的高增态势,看好券商板块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中报业绩预告、稳定币等主题催化。
上述27家公司的收购计划中,有19家IPO申请获得交易所受理,8家曾进行过上市辅导。从行业来看,27家公司多属于科技型企业,其中8家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分别有4家、3家。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多行业上市公司密集回购股份且聚焦员工激励,是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投资者需关注回购进展、业务动态与行业趋势,理性看待股价波动,做出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
上半年券商保荐“成绩单”日前尘埃落定,共33家券商担任了IPO、定增、可转债等股权融资项目保荐机构。IPO和定增项目方面,中信证券分别以6家、16家保荐数量均位列第一,同样居前的还有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海通等头部券商。业绩收益方面,共8家公司承销及保荐费用超过1亿元。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为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提供了针对性金融支持,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通过市场化手段筛选硬科技企业,为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质量引领”提供了新的范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江会芬7月8日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发言称,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不移扩大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正积极研究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其他措施。” 据江会芬介绍,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合作,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二是提升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化水平,推动建立面向境外投资者的一站式开户平台 ...
近年来,资产支持计划成为保险资管业创新型产品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保险资管业创新型产品登记数量同比减少17只,但登记规模同比增长9.32%至1855.96亿元,主要系资产支持计划及股权计划登记规模增长。其中,资产支持计划的数量在所有保险资管机构创新型产品中的占比同比增幅最大。
香港新股上市热潮仍在持续。仅6月27日一天,就有16家内地企业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刷新单日上市申请纪录;7月上旬有望迎来6家企业同日挂牌上市;目前港交所上市通道内排队企业达220家。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 一是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近期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