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5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邓涛研究员与高福院士团队应邀在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n Transition: How Influenza Virus Switches from ...
2025年6月27日,李勤喜教授、何伟玲教授团队在Gut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Nuclear Pirin promotes HCC by acting as a key inflammation--facilitating ...
近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马滟青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杰弗森国家实验室李正阳博士后合作,在夸克关联函数和劈裂函数的微扰计算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论文以《格点量子色动力学可算的夸克关联函数的三圈修正与抽取劈裂函数》(“ Lattice-QCD ...
“手术后没几天,查房时她突然对着我唱起了歌。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找到了一把钥匙。”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回忆起那个改变研究轨迹的瞬间——一位因中风失语的女患者,在接受功能重建手术后,意外解锁大脑的语言开关。
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Chafe团队通过体内全基因组CRISPR激活筛选,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脑转移的关键驱动因子——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β-分泌酶1 (BACE1)。研究发现BACE1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通路显著促进脑转移,而基因敲除或药物抑制可阻断该过程,为临床BACE1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新依据。
针对美国媒体对全球考古学研究成果报道存在的区域偏见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15-2020年1155篇考古学论文的媒体报道数据,发现以色列/巴勒斯坦、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报道概率是中国/台湾地区的2.7-4.2倍。该研究揭示了文化偏见对科学传播的影响,为促进考古学报道的多样性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研究针对运动学习过程中短暂休息期(micro-offline periods)的神经机制展开探索,通过颅内脑电记录癫痫患者海马体波纹(hippocampal ripples, 70-150 ...
本研究针对COVID-19大流行期间英格兰与威尔士不同种族群体在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上的显著差异展开分析。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通过链接健康与行政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28天死亡率和30天CVD发病率的种族特异性风险模式。研究发现非白人群体(尤其是南亚裔)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仍存在持续性CVD风险升高,为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精准靶点。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
这项研究通过革命性的双通道成像技术,首次在自由行为动物中实现长时程神经活动与结构标记的同步观测。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双CMOS设计突破传统单传感器方案的帧率限制;其次,模块化光学路径为多种荧光团组合成像提供可能;最后,滑动校准机制解决深层成像的色差难题。该技术不仅为海马表征漂移研究提供确凿证据,更为未来研究神经递质释放(如FRET-CNiFERs)、细胞类型特异性活动等开辟新途径。研究团 ...
摘要: 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一半以上土壤缺镁,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并可能加剧冻害对油菜的危害 ...
摘要: 探究氮肥和钾肥 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
来自某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为揭示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互作机制,聚焦兴奋性神经元分泌的白细胞介素-34(IL-34)在皮层发育中的作用。研究发现IL-34通过维持小胶质细胞稳态表型(TMEM119+)抑制突触过度修剪,为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提供新靶点。